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

OSI model

OSI提供的是模型,不是規範,OSI是由ISO於1984年所發表的,描述資料如何在網路間傳遞,OSI將整個網路分為7層,各層各自負責各層的工作:



physical layer 實體層


資料傳送單位:0與1 =>bit
此層用來定義:接頭型式、電壓、電流、線材(傳輸媒介)、腳位等等....
負責位元的傳送與接收
設備:集線器,接收信號並將信號再生或放大,再從所有埠送出,但不檢視任何資料



Data link layer 資料連結層


資料傳送單位:frame,會將bit=>byte=>frame(框架)或是將網路層的訊息轉換成bit,供實體層傳輸
定址:使用MAC(6 bytes)
前3B:廠商代碼
後3B:流水號
傳送機制:CSMA/CD
定義上層協定,錯誤偵測(Error detection),網路拓撲,流量控制
將訊息格式化為frame,並加上包含目的與來源硬體位址的表頭(Header)
乙太網路資料連結層的兩個子層:
Media access control MAC,媒介存取控制
CSMA/CD

Logical link control LLC,邏輯連結控制
負責辨識網路層協定,透過LLC標頭得知該如何處理封包
設備:交換器、橋接器
當接收到資料時:
1.檢查資料完整(FCS,tailer)
2.檢查長度(>64bytes~<1500bytes)
3.目的地的MAC是自己才接收

Network layer 網路層

定址(IP)
Routing (繞送)
1.找到最近閘道器
2.資料送到最近目的地的閘道器
3.資料送達目的地
使用 IP協定(IPX、AppleTalk等等)
資料傳送單位:Package
設備:路由器


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

多工
決定順序
Error Recovery 錯誤回復功能
TCP及UDP
資料單位:Segment
Data de-encapsulation
將資料切割與重組到資料串流中
流量控制
封包排序
確認
著名的TCP、UDP協定就是在此層


Session layer 會議層

建立管理拆除會談
單工半雙工全雙工



Presentation layer 表現層

將資料呈現給應用層
資料的轉換與編碼格式
壓縮、解壓縮、加密、解密等




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

使用者真正跟電腦溝通的地方,所有會使用到網路的程式都可算是

沒有留言: